點津宮

五、人很容易墮落在下三道

  承接上一節,這是眾生甲由前世(因果業積)帶給現世的「因果報應圖」:

chart1

  以此幅「因果報應圖」的靜態「賬面」看,眾生甲的心性、言行與際遇雖有善有惡有福有禍,但其「因果報應線」是以「人道線」較為突出的,因此在現世會再做差不多重復相同的意言行,令最終在死亡時所構成的「業積圖」不會發生重大變化。這樣,由於「人道線」再次較為突出,形成眾生甲在下世可以再生往人道繼續做人。

  然而,事實未必如此理想。因為在人道中,眾生與眾生之間有數不盡的「舊業冤冤相報未了、新業頻頻生起不斷」的業網交織及業緣牽扯,形成諸眾生容易隨時隨地遇到業緣上各種人事物的誘惑、刺激甚至衝擊,從而激發出「貪瞋痴」性並且加以放大,直接生起邪惡心乃至造作邪惡言行。這種由「半善半惡」轉變為「减善增惡」的「業力因果」演化,必然令「業積圖」產生出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,變化後的結果自然就是不能再輪迴在人道,而要墮落在下三道!

  例如,眾生甲在現世有幸做了小官(有善道人道的福報),但為了能够強行升上更高的官位(內有貪心、外有誘惑),就不擇手段的去抹黑對手加害對手(有貪瞋痴惡心並付諸於行動),令對手在名譽上、職級上和金錢上都無辜受到損害。這時,「業積圖表」中的各條「業積線」就理所當然會出現明顯的變化:

  1. 貪得無厭的為升官,其「貪」的心行令餓鬼道業積線上升。
  2. 嫉妒憎恨對手升官,其「瞋」的心行令阿修羅道業積線上升。
  3. 痴戀眼前的官名利,其「痴」的心行令畜生道業積線上升。
  4. 不擇手段陷害他人,其「惡」的心行令地獄道業積線上升。
  5. 用了此生人善福報,其「善道及人道」的業積線所剩無幾。

  之後在為官期間,眾生甲常在「不知不覺」的陋習慣性中貪財忘正義,官商勾結,假公濟私,強搶民脂,官官相護,助紂為虐,欺壓善弱等等,這些棄善從惡的心性和造作因果就令原來的「業積圖」產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:

chart2

  從現世的「業積圖」中可以清楚看到,「業積線」是以「地獄道」扯高居首的,這表示眾生甲在下一世的輪轉必定墮入在「地獄道」裡面,因為現世的「因果業積圖」(已經形成的業力)就是下世的「因果報應圖」(將要承受的果報)!

  以此圖表而論,當眾生甲受完「地獄道」的業報之後,並不是理所當然可以馬上「回來做人」那樣幸運,而是必須先去承受次高業積的「畜生道」、「餓鬼道」和「阿修羅道」的業報。之後,就算有機會再「回來做人」,在沒啥天道業積和只有極之虛微人道業積的情况下,一定沒啥福報可享,只能是做一個貧病災蹇幾乎集於一身的淒慘之人,到時就更加怨天怨地怨人,强化貪瞋痴邪惡心性,造作更多的惡業,其累積惡業的因果報應輪迴必然是再次墮入下三道。
  這就慘了,轉來轉去,無論怎樣輪轉,都離不開要轉生在「下等人和下三道」之間的範圍之內,都離不開要過着沒啥福報、受災受難、受刑受苦的日子!

  當人墮落在下三道時,事態相當嚴重,就與眾生甲一樣,能不能回來做人根本就有問題,什麼時候可以回來做人也有問題!
  撇開其它業報不講,單以須要承受其中兩種地獄業報的刑罰而言,眾生甲的苦楚難當以及刑無了期就簡直是無法用「慘絕人寰」這些字眼所能形容!

252_2252_1252_3

  其一,生前挑拔離間、誹謗他人、說謊騙人等,死後會墮入已經算是刑罰最輕刑期最短的第一層「拔舌地獄」,被小鬼掰開嘴,用鐵鉗夾住舌頭,生生拔下,後再受其它刑罰,刑罰的年期是陰間年的1萬年,等於是人間年的135億年!

  其二,生前糟蹋五谷、賊人小偷、貪官污吏、欺壓百姓等,死後會墮入第十七層的「石磨地獄」,被磨成肉醬,後重塑人身再磨,其刑罰的年期是陰間年的655,360,000年(6億多年),等於是人間年的57,982,058,491,000,000,000年(天文數字年期)﹔其刑罰的痛苦程度更是難以想像,是第一層「拔舌地獄」之苦的655,360,000,000,000,000,000倍(天文數字痛苦程度)。

  如此令人驚心動魄的天文數字年期和慘絕苦况,還未包括地獄道其它層數的天文數字刑期和慘絕苦况,還未包括畜生道和餓鬼道的漫長年期苦况!可以想像得到的是,想「回來做人」簡直是痴心妄想中的痴心妄想了!
  一言以蔽之,差不多是回頭無期、永不超生呀!

  此時此刻,大家應該靜一靜,想一想:

  1. 是誰造成了眾生甲那麼慘絕人寰呢?
  2. 我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的眾生甲呢?

  假如不信因果,不怕做眾生甲,你可以當成什麼都沒看過!
  假如深信因果,不想做眾生甲,你就得根據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和「所作所為」馬上畫出一幅自身的「今世因果業積圖」來,看看「業積線」到底哪一條高,哪一條低,善高或者惡高,自我評估一下:下一世我將會生在哪一道?
  假如下世將會生在下三道,請趕快學佛修法,懺悔改過吧,乘現在「浪子回頭」,改命還來得及啊!

阿彌陀佛!

香港 陳潤樟
寫於2013年4月17日
修改於2014年5月13日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