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佛教的源流簡述
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
論佛教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降世前的一大事因緣。
一位居於天上的大菩薩,知道自己長久的修行即將圓滿、成佛的因緣已經成熟,便要下生人間應化,在這世間裡道成肉身,示現成佛之道,更要四處弘揚正法,度一切有緣,令殊勝的解脫法門,可因他的親自證得與解說,而能長住於世。
這位佛菩薩要以自己成佛的經歷,說明眾生皆可憑自我的努力,得到一切的智慧、力量與解脫。因此,他並不選擇以超常的神通力量去攝服眾生,而是通過一個凡人的成長、求法、修行與證道的過程,顯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。
他要在人間這最適宜求道、修行與成佛的地方,示現怎樣能自利利他、自覺覺他。
他示現怎樣能把愛己愛家愛國這狹獈之愛,擴展為愛天下一切眾生、平等無差別的愛。
他示現怎樣能放下世間生滅法中的一切可朽壞、短暫、虛假的歡樂,去換取大湼槃裡不朽壞、常住、真實的喜悅。
他示現怎樣能袪除一切的束縛,得享無限制的真正自由。
他要示現,人怎樣能道成肉身,在穢土成佛弘法,廣度有緣。
這位要親身示現在人間成佛的佛菩薩,為了在應世度眾的事業上,得到最大的成就,先作了五番觀察,才决定下生。
第一,人間哪些眾生根器成熟,堪聞佛法,且能信受,身體力行?
第二,他們所處的環境與時機是否利於學佛?
第三,在無盡的世間中,有哪些眾生與佛最有緣?
第四,未來佛下生在哪一種族最便於示現修行弘法?
第五,以何人為父母最合乎聖者的身份?
終於,機緣成熟,這位佛菩薩於公元前五六五年(两千五百年前)降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(現今尼泊爾南邊的提拉科特附近)的帝皇之家成為太子。
太子的名字叫做悉達多,悉達多是一切義理、一切事相、一切吉祥功德全都成就的意思﹔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,名叫凈飯王﹔他的母親是印度拘利國的公主,名叫摩利夫人。
在成長期間,雖然在父皇的百般呵護下,於皇宮裡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和萬般享樂,但這並不能令太子得到真正的開心快樂。
一天,太子由東門出城遊玩,看到了一位白髮老人,牙齿脫落,腰曲背縷,依著木杖,步履艱難而行。
這種境况令太子心生感觸,明白到無論富貴貧賤,任何人都會很快老去,包括自己亦不會例外,但卻不明白為什麼世人就不懂得畏懼呢?(老)
不久,太子從南門出宮,看到了一個瘦骨嶙峋、面色青白的病人躺在地上痛苦呻吟,感觸更深,更想不通為什麼世人只顧享樂而不生怖畏呢?(病)
之後,太子從西門出宮,在路上碰見出殯,看見僵硬冰冷的死人在親人傷心愴呼下亳無反應,就問憂陀夷,既然世間有死這樣苦,但為什麼世人可以心如木石一樣,不驚不怖不畏而繼續放逸享樂呢?善辯的憂陀夷無言以對。(死)
老病死的惊心感觸,令太子對這世間人生感到異常驚怖,更加醒悟到一切皆是虛幻不實,無一可靠。
又有一天,太子從北門出遊,看見一個比丘身披法服、手持缽杖,不染一塵,威儀具足而行,十分羨慕,便說: 「善哉善哉,天人之中,唯此為勝,我當决定修學是道。」
北門歸來後,太子有了人生的目標,决定出家修道。
太子在廿九歲時出家,精進苦修六年,經歷許多波折,在三十五歲時於鬱羅住處尼連禪河側的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悟道成佛,悟「性空緣起、緣起性空」,悟眾生皆有如來佛性,只是被種種分別知見迷執顛倒蒙蔽罷了。
釋迦牟尼佛入滅於公元前四八五年,終年八十歲。在悟道成佛後至入滅前期間,世尊到處傳教說法四十多年,並在婆羅門教和各種沙門學派之外創立了佛教教團。
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,佛教從印度國內傳到了國外。
公元六七年(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),佛教正式傳入中國。
根據二零零零年有關統計資料的數字顯示,中國有佛教寺院一萬三千餘座,出家僧尼約二十萬人,活佛一千七百餘人。由此可見,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已經在迅速發展。
現在,佛教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一大宗教,根據二零一零年有關統計資料的數字顯示,全世界的佛教信眾大約有十二億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两千五百多年來,佛教之所以能够廣為流傳,除了佛法的真理能够廣為有緣眾生歡迎信受之外,事實上還有賴於歷代高僧大德的努力護法與不懈傳法。故此,我們十分贊嘆:
贊嘆佛,贊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這群迷矇的眾生開示離苦得樂的佛法!
贊嘆法,贊嘆八萬四千法門為我們這群迷矇的眾生廣開覺悟成佛之門!
贊嘆僧,贊嘆高僧大德們為佛法能够廣宣流傳於世而獻身於護法傳法!
阿彌陀佛!
香港 陳潤樟
二零一三年三月廿八日